车主故事圈

车主故事丨海拔5300米,单程1600公里的通勤,是一种怎样的体验?

位于青藏高原上的那曲,平均海拔 4600 米,是中国平均海拔最高的城市,也是“青藏线”(在进入西宁前为 109 国道,即京拉公路,其中西宁-拉萨为“青藏线”)上的必经之地。

在这座城市里,你能找到很多平凡却努力奋斗、认真生活的人。今天这支片子的主人公马成龙,就是其中的一员。

青藏线是很多自驾爱好者心中的“诗和远方”,是用来“挑战自我”的证明,但对马成龙而言,这只是一条“不寻常”的通勤路。有艰难,有沮丧,却始终不曾停下脚步。

今年 32 岁的他,家在西宁,4 年前辞掉国企的工作,去那曲创业,或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,“拓荒”。

每个月,他基本都要开车经过青藏线,来回西宁和那曲两趟,单程 1600 多公里,最快也要一两天,穿越可可西里、长江源头沱沱河、五道梁,还有海拔 5300 米的唐古拉山口。

不寻常的通勤路

2006 年,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竣工。2009 年,青藏线开通,两者共同承担着为藏区输送物资的重要责任,掌握着藏区人民的生活命脉。

相比于铁路固定而稀少的班次,很多像马成龙这样的当地人,都会选择相对更自由、也更灵活的公路。

因此,你经常能在青藏线上,发现一辆白色的冠道灵活穿梭在大货车之间的身影。

“我不喜欢坐火车,自己开车虽然辛苦一点,但自由。大部分时候都是自己一个人,有时候会带上狗。”

很多人都对青藏线存在着玫瑰色的幻想。事实上,西藏的地理环境非常复杂,天气也瞬息万变,经常会在路上遇到很多突发状况。六月也会飞雪,冬天尤其漫长难捱,接连一两天的堵车,是家常便饭。

缺氧、高寒、无边的黑暗,每一样都是巨大的挑战。

走的次数多了,马成龙也有了经验。他的车里,常年备毛毯、被子和其他应急的工具,也会提前准备好饼干、面包等食物,“这样即使堵在路上也不怕嘛,睡得暖和吃得饱,如果遇到受困的人和车子,还能帮帮他们。”

“当然,我做这一切都是免费的,就是搭他们一乘嘛。” 他补充道。

在路上,惊心动魄

虽然在采访中,马成龙一直轻描淡写,说自己已经习惯了这种长途跋涉,但他分享的细节,还是足以让我们感到惊心动魄。

就拿去年国庆来说吧。他和妻子一起开车去那曲,准备结束工作后去自驾游,但经过唐古拉山口的时候,却遭遇了三天三夜的大堵车。

那个时候,妻子已经怀孕 5 个月。他们被堵在路上,寸步难行。路上全是积雪和结冰,长长的拖挂车一辆接着一辆,旁边的车冲上来又滑下去。

那次比较幸运的是,我带了一个车载制氧机。出门前加满了油,所以我能时不时发动一下车子,开一开暖气,保证车里的温度,就怕她冻着。晚上的唐古拉山真的很难熬,冷的很。3 天啊,要不是这车油耗低,真不知道怎么熬过去。”

“冠道的内部空间还是很宽敞的,我在后排给她铺了床,又让她躺平盖好被子,后来反而是她在一直安慰我不要急。”

今年春天还发生了一个“事故”。当时马成龙是独自开着车去那曲,看到前方道路因为车祸堵住了,“老司机”就想绕路走个捷径。

那是 4 月份,西藏还在下大雪,大概有 30、40 公分厚,差不多没过膝盖。他的车刚开出去没多久,就不小心掉进了被雪覆盖的一条沟里。

“沟不是很深,再加上本田的发动机动力也很足,我下车前前后后大概挖了一小时,很快就把自己‘救’出来了。”

他说这些的时候,淡定得仿佛在说别人的故事,就好像和吃饭喝水一样,是再日常不过的一部分,但对于我们这些久居城市、单程通勤超过一小时就叫苦不迭的人来说,依然非常震撼。

喜欢就上路,没有为什么

我们问马成龙,既然每一次往返,都要冒这么大的风险,为什么还要坚持?有没有想过去干点别的更安慰、轻松一点的工作?

马成龙摆摆手,常年在路上被晒得有些黝黑的脸上,露出一副自得其乐的表情:

“我这个人的性格呐,可能就不合适整天坐在办公室里面上班。不是没试过,辞职之前我是在国企工作的,但这种按部就班的工作,就让我觉得很受拘束。

像现在这样,隔三差五地开着心爱的车,去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,哪怕是路上有些困难,我也觉得自在多了。”

开着车驰骋在这条进藏的生命线上,也大大拓展了他生命的宽度,让他领略到了无数不一样的美景。“这个可能是你们坐办公室的,一辈子都看不到的哟。” 他开玩笑道。

“就像我和媳妇堵了三天三夜那次,恢复通车之后,我们一路开到了唐古拉山顶。那天太阳特别漂亮,照在唐古拉山脚的湖面上。湖全结冰了,一眼望过去全是白色的,我媳妇还拍了一张照片,那种感觉特别幸福。”

就算这条路他每个月都要往返个一两次,但自然赋予的美丽风光,他却像永远看不厌似的。可可西里的壮阔,蓝天白云跟着他一起移动,各种野生动物带着好奇的眼神打量着这个也长着“四只脚”的不明物体。“ 像我上次回西宁,还看到路边有很多狼在跑。”

我们都听得一愣一愣的,努力想象这幅带一点“超现实”的画面的样子,心里不禁隐隐生出一种羡慕:像这样的经历,我们恐怕一辈子都体会不到了吧。

文明的城市用耸入云霄的高楼、宽阔的八车道和旖旎的灯光,织成了一张巨大的网,网住了多少有志青年。

也许这就是一个现代版的围城故事。我们在这一刻羡慕他,却可能永远无法成为他。就像他偶尔也会向往大城市的生活,却依然坚定地在这片高海拔的土地上,建立起自己的人生。

这条生命线,是我为梦想奋斗的路

马成龙在那曲从事着文创工作,之前只有一个人。一接到工作任务,他就从西宁出发,开上这条青藏生命线。如果堵车,吃睡都在车里。开到沱沱河,去熟悉的面馆老板那里吃一碗面,交流一下对彼此爱车的心得。

吃饱了继续上路,天气好的时候,下车到河边与狗嬉戏玩闹一阵,用甘洌的河水洗去车身的灰尘和污垢,擦得锃亮。“有时候我感觉这辆冠道就是我的家人,我的战友,任劳任怨,早就是过命的交情。我确实很宝贝它。”

他“吐槽”自己这个人,“这辈子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雄心壮志,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‘搞旅游’。现在努力拼搏,就是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。过两年攒点钱,再换一辆更好的广本,就心满意足了。”

开车带着媳妇儿和儿子,到全国各地看看、转转,最好还能开出国门,“平平淡淡也很好嘛”。这大概就是普通人在这个和平年代,最真实也最诚挚的梦想吧。(注:在买这辆冠道之前,他还买过广本的锋范和缤智,可以说是一名非常忠诚的广本粉了。)

最后,他还跟我们分享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。他的儿子,还没满一岁呢,路还不会走,就已经表现出了对车的极大兴趣。“他在车里就睡得特别快特别甜,之前找到一个旧的小车玩具,高兴坏了。不知道是不是跟他妈妈怀他的时候,在这辆车里度过了三天三夜有关。”他笑着说,完全是一副慈父的模样。

拍摄结束时,他从那曲启程回家,还给儿子带了一辆玩具车,“他肯定会喜欢。”

壮美的天地间,有多少人奔波在我们不熟知的地方。

艰难,却步履不停,只为更好的生活。